新聞中心

TrendForce:台、日專業分工,AMOLED勢在必行


26 March 2013 顯示器

Sony在今年CES上發表了業界首款的56”4K2K OLED電視,除了展現其佈局OLED電視的企圖心外,也讓市場首次窺視盛傳已久,來自於Sony與AUO合作下的正式產品。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旗下顯示器研究部門WitsView認為,在LCD電視市場上,整合能力經常與競爭優勢劃上等號,然而由於資源不斷被瓜分,品牌力量被削弱,未來專業的分工可能取代全面整合,成為新一代主流的市場價值,也將進一步影響OLED電視的發展方向。

WitsView指出,台灣的面板產業近年來在技術上有來自韓國的挑戰,在產能上則面臨中國大陸面板廠的威脅,加上缺乏本土品牌的奧援,長期發展僅能仰賴外部客戶的訂單,處境越來越艱辛。雖然縱向整合不具優勢,但台灣面板廠以專業零組件供應商自居的角色卻是中立且鮮明的,除此之外,台灣的AUO與Innolux等面板廠仍持續在不同顯示技術與產品上鑽研,以AMOLED為例,AUO除了已經投入相當的研發資源外,現在更已經掌握大世代IGZO的基板產能,雖然成熟度不若韓國,但相較於其他來自中國與日本的面板廠而言,在OLED產品的研發上已經有其領先的地位。

WitsView認為電視品牌重心的轉移,同樣是影響OLED TV發展的另一個關鍵。在CRT電視時代曾經呼風喚雨的日本品牌,卻在LCD電視改朝換代之際逐步失去其競爭優勢,當中與這些品牌對於LCD面板這個關鍵零組件的取得策略有很大的關連。其中Sharp與Panasonic不約而同以自身力量投入LCD面板生產事業,卻也因為製造成本居高不下,面板製造反而成為拖垮品牌發展的沈重包袱。而Sony雖然選擇以合資方式與Samsung共同生產面板,但實際享受到合資案所帶來的好處卻十分有限,反而從中給了Samsung品牌壯大的機會,最終含淚讓出電視品牌的龍頭寶座。品牌與LCD面板製造的整合結果似乎都不算成功,這將成為日系品牌的策略借鏡,在發展OLED電視時,重新檢視資源整合與專業分工的重要性。

韓國品牌LG於今年初正式開始銷售OLED TV,然而因為成本昂貴、生產難度高導致售價居高不下,顯示OLED TV的發展僅僅進入起步階段,後續競合的發展方向仍存有相當大的彈性。WitsView表示,台灣擁有專業的製造能力與龐大的生產基地,而日系電視品牌則在全球市場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與行銷資源,在專業分工的執行下,製造導向的台灣與行銷導向的日本若能順利在OLED電視的發展上合作,除了可以省卻不少資金的重複支出,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互補作用外,未來這樣的組合還是具備相當的條件,與訴諸高度整合的韓國品牌相互抗衡。
 


上一則
TrendForce:20吋以上監視器比重較去年同期成長10%
下一則
TrendForce:UHD TV市場規模有限,中國成為面板廠兵家必爭之地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