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除了在2008年底扮演著面板產業救世主的角色,快速把市場景氣從泥沼中拉出外,近年來更已經成為電視面板需求成長最快速的單一市場。因此,全球主要面板廠商都視中國市場為當前最重要的灘頭堡,誰能搶下,誰就能建構更紮實的面板出海口。 根據集邦科技(TrendForce)旗下研究部門WitsView的調查結果顯示,第二季面板廠對中國主要電視品牌的面板出貨量中,耕耘中國市場已久的新奇美以23%的佔有率拔得頭籌,其次韓國三星與近期積極展現西進企圖心的友達,比例也分別達到22%,另一韓系大廠樂金則佔19%。前四大廠商對中國電視面板的供貨就佔了整體的88%。
根據集邦科技(TRENDFORCE)旗下研究部門WitsView最新調查資料顯示,7月份大尺寸面板出貨來到5,087萬片,較6月份衰退8%。第一季因缺工缺料問題導致面板供給吃緊,加上對面板供需產生預期心理,下游廠商於第二季開始積極備貨,使大尺寸面板出貨創下歷史新高。然第二季受到淡季的影響,終端需求不如市場預期,使得下游廠商庫存水位不斷墊高,雖然7月已步入IT產品備貨季節,但對於IT面板的需求疲弱,庫存調整反倒成為現階段面板供應鏈上下游的主要的策略,並實際反映在7月份面板出貨實績上。
根據集邦科技(TrendForce)旗下研究部門WitsView針對中國市場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電視品牌近三季在面板採購量的變化上,呈現逐季下滑的態勢。在去年第四季整體的電視面板採購規模達到九千四百萬片的歷史新高里程碑後,第一季即在工作天數減少以及淡季效應的雙重影響下,採購量滑落到七千六百萬片,出現高達27%季減幅度。第二季開始則因為庫存問題陸續發酵,採購規模相較上一季度再度萎縮15%,來到六千四百萬片,僅有去年第四季採購量七成的水準。
自2008年初開始,全球液晶電視市場40%的銷售比重,幾乎都是由32吋機種穩定的盤據著。集邦科技(TrendForce)旗下研究部門WitsView表示,從目前的面板報價以及終端市場銷售價格兩大趨勢來看,今年下半年40吋以上液晶電視的銷售比重,將有機會出現明顯的提升。
在規模經濟與專業分工的趨勢下,液晶電視品牌商逐漸切割過去一手掌握的製造能量,轉由具成本競爭力的代工廠來生產,自己則專注在品牌經營,其中以日系電視品牌打頭陣,對外釋單腳步最為積極。根據集邦科技(TRENDFORCE)旗下研究部門WitsView最新調查資料顯示,2010年上半年台灣液晶電視代工總量達到1,499萬台,相較於去年上半年大幅成長62%,主要成長動能就是來自於日系客戶的訂單,其中以仁寶、緯創及永碩受惠最為明顯。而在出貨排名方面,冠捷出貨709萬台,穩居第一,但瑞軒則受到上半年缺料的影響,出貨量退居第三。另外,出貨尺寸仍以32吋為大宗,約佔32.1%居冠,其次為40/42吋約佔18.1%。而出貨地區方面,美洲佔51%、歐洲佔29%、中國及亞太區約各佔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