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供應鏈傳出Tesla將暫停生產人型機器人Optimus的消息,根據TrendForce分析,Tesla目前主要面臨產品續航不足和軟硬整合的挑戰,即便能藉由AI優化運動規劃與能耗以改進續航問題,若關節馬達、傳動裝置等硬體架構效率偏低,仍無法突破瓶頸。此外,此次傳出承載力不足的靈巧手橫跨精密機械、微型致動,以及AI控制的複雜整合,更涉及人類行為模擬,需要更長時間的研發迭代。
根據TrendForce最新統計,2025年第一季全球純電動車(BEV)、插電混合式電動車(PHEV)和氫燃料電池車等新能源車合計銷量達402萬輛,年增39%,新能源車占第一季全球汽車銷售比例為18.4%。
三菱汽車(Mitsubish Motors)宣布與鴻海子公司鴻華先進科技簽訂電動車供應備忘錄,計畫於2026年銷往澳洲與紐西蘭市場。TrendForce表示,此舉不僅是三菱實現其電動化藍圖的具體行動,也是面對市場快速變化所做的策略性布局。對鴻海而言,其建立的CDMS (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模式獲得國際級車廠認可至關重要,對未來業務拓展具有指標性意義。
根據TrendForce「人機科技報告」指出,Trump政府於2025年4月初推出的對等關稅政策雖暫緩90日實施,但對全球製造業與供應鏈格局已造成深遠影響。新冠疫情與地緣政治本已使全球產業供應鏈從長鏈、全球化走向短鏈、區域化,如今加上關稅不確定性,更促使企業重新檢討製造據點配置與供應風險,尋求強化韌性的新策略。TrendForce指出,對等關稅的核心在於提升進口成本,鼓勵企業將產線回流至美國或鄰近區域。然而,在高人力成本與缺工環境下,若要維持利潤與效率,製造商勢必將加速導入智慧製造與先進自動化技術,強化已在美、墨設廠的汽車、半導體、電子產品等具關鍵地位之產業。
美國於當地時間4月2日公布對等關稅政策,未擴及汽車產業。根據TrendForce最新研究,針對進口美國的乘用車與輕型卡車關稅已於4月2日實施,零組件關稅則最晚於5月3日上路,皆於原關稅上加徵25%。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的整車和零組件,可僅就非美國成分的部分被課徵25%關稅,相關作業尚待美國商務部與海關部門建立正式審核流程後執行。整體而言,無論是整車或零組件,美國成分是此場關稅戰的核心。